您的位置:首页 > 肛肠科 > 科室概况 > 科室新闻 >

肠息肉该不该摘除?

浏览次数: 文章来源:安庆博爱医院 发表时间:2020-03-27 15:24

  肠道息肉不是大病,但也是不可忽略的。对于肠镜报告中的息肉,我们既不能置之不理,也无须过分惊慌。对于反反复复的息肉生长,一定要注意遗传疾病的可能性,也要注意是否伴有其他疾病。对发现有肠道息肉但暂时不需要特殊治疗的患者,须注意日常饮食,并定期做肠镜检查。


  一、肠息肉怎么来的

  大肠息肉是从大肠黏膜表面突起到肠腔的隆起状赘生物,通俗地说,是长在肠管内的一个肉疙瘩,是结肠发病率最高的良性肿瘤。大肠是息肉的高发部位,由于很少引起不适症状,也很少引起出血和梗阻,因此往往不易被发现,多数是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才被发现的。

  1、感染:炎性息肉与肠道慢性炎症有关;

  2、年龄: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;

  3、胚胎异常: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,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;

  4、生活习惯:低纤维饮食与结直肠息肉有关;吸烟与腺瘤性息肉有密切关系;

  5、遗传:某些息肉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,如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肠癌(HNPCC)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(FAP)等。

  二、哪些人是肠息肉高发人群

  家族成员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者;长期吃高脂肪、高动物蛋白、低纤维以及油炸食品者;年龄大于50岁。此外,坐的时间越长,患肠息肉的风险也越高。

  建议这几类人每年做一次电子肠镜、肛门指检、大便隐血等检查,及时发现有癌变倾向的结肠腺瘤。在结直肠癌高发的欧美国家,从50岁开始,就推荐所有人每年对自然排出的粪便做隐血检查,每5到10年做一次完整的结肠镜检查,及早发现。

  三、肠息肉为什么会变成肠癌

  息肉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两类。腺瘤性息肉有癌变可能,有研究表明,95%以上的大肠癌来自大肠腺瘤。非腺瘤性息肉如炎症性息肉、增生性息肉等,与大肠癌发病关系不大。

  四、息肉发展成为癌需要多久

  从发病年龄上看,腺瘤性息肉要比大肠癌早5~10年。腺瘤息肉癌变与其大小、形态和病理类型有关。广基腺瘤的癌变率较有蒂腺瘤高;腺瘤越大,癌变的可能性越大;腺瘤结构中绒毛状成分越多,癌变的可能性越大。

  还有些特殊类型的腺瘤性息肉:扁平息肉和侧向发育型息肉。早期即可恶变为大肠癌。

  五、息肉的治疗方案

  在临床工作中,一般会根据肠道息肉的大小、多少、有无并发症和病理性质决定治疗方案:

  1、小息肉一般在行结肠镜检查时予以摘除并送病理检查。

  2、直径>3cm的腺瘤,尤其是绒毛状腺瘤应手术切除:腹膜返折以下的经肛门局部切除,腹膜返折以上的应开腹切除或在腹腔镜下手术切除。

  3、病理检查若腺瘤癌变穿透粘膜肌层或浸润粘膜下层则属于浸润性癌,应按结直肠癌治疗原则处理。腺瘤恶变若未穿透粘膜肌层、未侵犯小血管和淋巴、分化程度较好、切缘无残留,摘除后不必再做外科手术,但应密切观察。

  4、炎性息肉以治疗原发肠道疾病为主,炎症刺激消失后,息肉可自行消失;增生性息肉症状不明显,无须特殊治疗。

  安庆博爱医院温馨提示,就医请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,博爱咨询电话:0556-5533222。

相关阅读: